我有个朋友被派币洗脑了
《那个被派币卷走一切的朋友》
你有没有这种感觉?某个多年好友像变了一个人。从前聚会还会吐槽几句"又被割韭菜了",如今眼神狂热,跟你讲的都是些你看不懂的加密货币理论。你质疑一句,对方立刻摆出“不懂别乱说”、“这是改变世界的伟大项目”的姿态。更让你揪心的是,你眼看着他多年的积蓄一点点投入了那个看似深不见底的“账户”里。
这不是科幻剧情。身边好友小杨的故事就真实得令人窒息。当了一年多的老师,省吃俭用存了六位数积蓄,只因同事的极力推荐,接触了一个名为“派币”的网络项目。口号响亮——“让普通人也能共享数字经济红利”,操作却很简单:每天花几秒钟点开手机APP"签到",系统就会“奖励”虚拟币,宣称未来价值连城。
起初小杨只是将信将疑,试着点点看。但当社交群里开始不断滚动着“最新行情”、“某某专家看好”、“用户即将可以交易变现”的消息时,当群里时不时弹出“老用户喜提XX万收益”的截图时(尽管后来我们清楚,截图可以轻易伪造),小杨的心态悄然转变。他开始在群里积极发言,主动帮新人“解答疑惑”,说服亲戚朋友注册账户,甚至不惜抵押了一套老家父母的房子,将二十多万现金投入其中购买额外的所谓“生态服务包”,只为获取“更多算力,更多派币”。曾经劝他及时止损的朋友们,渐渐成了他口中“思想陈旧”、“注定错过时代的可怜人”。
朋友小杨的遭遇背后,是今天泛滥的“零撸骗局”典型轨迹。它们设计精巧,利用人性的弱点步步为营:
- 第一步:编织暴富梦魇: 抛出“不花钱也能一夜暴富”的诱饵,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场景。派币用庞大的“用户量”编织神话,营造繁荣假象。
- 第二步:封闭信息茧房: 通过专属社群和核心“讲师”反复灌输单一信息——“派币是最好的”、“前途无量”,猛烈抨击外部怀疑的声音为“无知”或“恶意打压”。质疑者会被迅速剔除。
- 第三步:精心伪造成本: 派币表面强调“零撸”,但核心在于刺激用户购买“算力”(小杨押上的二十多万)、拉人头(小杨劝说亲友加入)、以及“锁仓”(宣称未来价值极高,但不让用户变现)。
- 第四步:无限拖延承诺: 永远“即将上市交易”,却永远有理由无法提现,让你在焦灼等待中越陷越深。
派币现象只是一座冰山一角。看看网上活跃的各种 “零撸”APP们,它们像不断复制的病毒:区块链概念搭台,每日简单任务唱戏(签到、看广告、点点手指),用户量做大后要么要求付费“升级”享受“更高收益”,要么鼓动你拉人头换取奖励,结局却如出一辙——承诺的“高额回报”永远飘在云端,辛苦积攒的“金币”无法兑现,最终或悄无声息地关闭,或沦为彻头彻尾的传销盘。击鼓传花的游戏终会停止,最后接盘者往往是那些信息闭塞、渴望翻身、却深陷信息茧房的普通人。
面对朋友陷进派币困境,指责、强行阻止反而会让他躲在信息茧房里更无法自拔。我们能做的往往是:
- 理解他这份强烈的亏钱焦虑心态。这不是智商问题,是强烈的亏损厌恶与信息缺失下的“孤注一掷”。
- 耐心陪伴,避免争吵激化关系。当他情绪平复或现实打击到来(比如无法提现、组织者消失)时,递上温和的事实:聊聊你看到的派币无法上大交易所的真正技术难题或法律风险。
- 引导分散注意力,重拾生活重心,而不是把一切都压在这虚无缥缈的“暴富神话”上。
财富的积累从未有过躺赢的捷径,人间真正的捷径,往往是我们早已熟悉却时常忽略的常识——那些需要一步一个脚印、对抗贪婪与诱惑的日常真理。 面对承诺暴富却要你付出越来越多的项目,永远记得:天上不会掉馅饼,只有精心设计的陷阱等着你往下跳。当我们守住理性认知的底线,这些浮华的泡沫终究无法侵蚀真实的人生。毕竟,真正的财富,是你看透骗局后,守护住的那份不被焦虑裹挟的平静底气。
(本文提及个案及现象仅为警示探讨,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。)